本文转自: 智库君 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
连续十八年国内销量第一的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,将迎来换帅。
回顾中国汽车快速发展的20年,曾在大众和通用先进技术加持下的上汽集团,一直都是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。
时过境迁,上汽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稍显落后。“时代更替的背后是技术的更替,倘若原有的技术跟不上发展的步伐,无法持续创新,被赶超就只是时间问题。”刘小稚告诉智库君,“从这个角度来看,未来走在上汽前面的可能不仅仅是比亚迪。”
面对转型困境的上汽,“王晓秋+贾健旭”的组合将如何担起重任?上汽换帅倒计时,巨轮又将驶向何方?
本期智库说,对话亚仕龙汽车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小稚博士。
核心观点:
-
时代更替的背后是技术的更替,原有的技术若跟不上发展的步伐,无法持续创新,被赶超将成为时间问题。
-
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,我认为做不出客户要的产品,再多的品牌也无济于事。
-
回顾油车时代初始发展阶段,一些欧洲品牌为了打入中国市场也接受被增收180%-220%的关税,直到2006年才降低到25%。
-
上汽国际化的成功归功于当年对MG的战略性收购,以及MG在欧洲的定价策略——用B级的产品去打A级的客户,价格定在甜品区。
-
当年大众,通用进入中国,凭借的是技术上绝对领先,通过合资以技术换市场。如今中国车企出海的筹码是什么?是否可以走当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老路,背后还是取决于每个企业自身的实力和优势。
上汽新领导需步步为营
智库君:关于上汽、比亚迪头把交椅之争,大概率来看,比亚迪超越上汽可能只是时间问题,这似乎是一个时代的交替。对此,您如何看?
刘小稚:回顾中国汽车快速发展这20年,上汽在大众和通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,一直都是自主品牌的带头大哥。
但是,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替,倘若原有的技术跟不上发展的步伐,无法持续创新,被赶超就只是时间问题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走在上汽前面的可能不仅仅是比亚迪。
陈虹
智库君:城头变化大王旗,对于陈虹带领的上汽,过往十年的业绩,您如何评价?
刘小稚: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,我认为是“喜忧参半”。
喜的方面,陈虹领导的上汽十年来市场销量一直高居榜首,出口方面也是持续多年位列第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上汽MG品牌在欧洲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,其国际化的打法值得很多国内的企业学习。
令人担忧的方面,就是其当下的财务状况如何。此外,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在内的上汽集团电气化转型其实并不算成功。虽然在过去十年取得过很多的第一,但是,上汽的竞争对手现在已经赶上来了。
贾健旭
智库君:1978年出生的贾健旭,可谓火箭速度上升,这也让上汽管理层年轻化大大提速。“王晓秋+贾健旭”的组合,您是否看好?上汽新管理层的当务之急是什么?您有什么建议?
刘小稚:目前的处境中,“王晓秋+贾健旭”的组合将面临很大的压力。
在顺境中,大企业完善的系统下领导即使不作为,结果可能都是好的。但在当下的逆境中,每一件大小事都要做对,决策和执行均不能犯任何错误。任何一个错误的结果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。
建议而言,我认为无论企业做什么决策,都不能离开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。合资企业在这方面应该深刻反思,像大众朗逸,日产轩逸,丰田雷凌,别克英朗等这些以前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,为什么现在不行了?接下来要坚持什么?又有什么需要速变?
此外,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,我认为做不出客户需要的产品,再多的品牌也无济于事。20年前的中国市场,只要能把车造出来,就不担心卖不出去。几大自主品牌车企的产品架构几乎涵盖各个细分领域。但是现在的汽车市场完全不一样,能够聚焦资源做好几款产品对于企业变得更加重要。
王晓秋
打铁还需自身硬
智库君:面对48.1%的定格关税,上汽名爵的体感最为明显。您认为,如果关税落地,这将为上汽带来多大的影响?上汽又应该如何应对?
刘小稚:国际化的成功需要摆正心态并坚持长期主义。
在此次欧盟的惩罚性关税中,上汽集团受到的48.1%的关税惩罚相对是最高的。但实际上,回顾油车时代初始阶段会发现,一些欧洲品牌最初打入中国市场时接受了被增收180%-220%的关税,直到2006年才降低到25%。
在这个动荡的年代,逻辑思维和理性操作有时需要大智慧,同时企业需要做好最坏的准备,接受关税继续升高的可能。我认为,最终只有取得与目标国的共赢的解决方案,才是国际化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。
目前来看,加快海外建厂的进程是必然趋势。
刘小稚
智库君:您认为,大众与奥迪,同上汽在中国的合作能否在未来延伸到欧洲,帮助上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?如果可以,这将为中国本土品牌带来什么样的启示?
刘小稚:上汽国际化的成功归功于当年对MG的战略性收购,以及MG在欧洲的定价策略——用B级的产品去打A级的客户,并将价格定在甜品区。此外,还包括德国等地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。MG几乎集齐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至于上汽与大众在欧洲开展合作,如果可以做到双赢,从长期来看双方的合作是有可能的。
但是需要明白,当年大众和通用进入中国,凭借的是技术上绝对领先,通过合资以技术换市场。如今中国车企出海的筹码是什么?是否可以走当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老路,背后还是取决于每个企业自身的实力和优势。